数理学院简介

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下设数学系和物理系,涉及数学、物理学、天文学、统计学四个一级学科。其中,数学学科和物理学科建立于1954年,是当时上海最早设立数学学科和物理学科的高校之一。1956年正式成立数学系和物理系,开始招收本科生,培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教授、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唐盛昌校长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斌教授、全国“五一”劳动奖章获得者、2023年全国“最美教师”张人利校长等一批杰出人才。改革开放后,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,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,200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,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(学位论文)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。

目前,学院设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、数学博士后流动站;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、天文博士后流动站,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;拥有应用统计、学科教学(数学)、学科教学(物理)等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;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(含师范)、信息与计算科学、统计学、物理学(含师范)4个本科专业,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、物理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,信息与计算科学、统计学为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。并依托学科优势,开设天文学和强光光学2个微专业现有在读全日制学生2295人,其中本科生1531人,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70人,博士生94名。

学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。现有CJXZ特聘教授1人,百千万国家人才工程1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,博士生导师43人,是上海师范大学师资力量最雄厚的学院之一。自2014年以来,学院青年教师在第1-5“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”中均有所斩获,获得一等奖2项,二等奖1项,三等奖1项。学院先后获得了“上海市工人先锋号”、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等荣誉;物理系教师党支部获批教育部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。

学院围绕人才培养,打造了各类学科平台,现有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、上海市“一带一路”中智亚毫米天文国际联合实验室、上海市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个、上海高校E-研究院1个、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1个、上海市高峰学科1个、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、校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6个,主办了《上海中学数学》学术期刊,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。

学院围绕科技创新,鼓励教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,有60%以上的老师主持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。目前正在主持承担的项目有: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,在研的国家级项目70多项,在研的省部级项目30多项。每年发表的高质量科研论文200多篇;近五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项目10多个,有力地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。

学院为促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提升,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。目前,60%以上的教师有一年以上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,与20多个国家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,每年邀请来院讲学和学术交流的国内外著名学者60多人次,每年出国参加学术交流的教师50多人次,每年举办多场国际、国内学术会议,有利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。

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,秉承“厚基础、重实践、国际化”的理念,采取因材施教、分类培养的方法,将人才培养分成优秀学科人才、卓越中小学师资、企事业需求人才等三个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,培养的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,学院连续7年荣获学校就业工作“先进集体”和“高质量就业奖”;同时,学院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的培养,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,每年在“挑战杯”、“田家炳杯”、数学建模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等学科类、技能类创新类比赛中有300多人次学生获奖,竞赛已成为高层次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。

学院将以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科学院为目标,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党建工作为引领,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,加强文明校园创建,营造和谐团结、奋发向上、争先创优的学院环境氛围,不断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,推动学院事业向更高质量发展。

(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3月份)


 
  版权所有2009 ©  请勿转载和建立镜像© © 违者依法必究© © 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